香港人對三文魚的味道,口感應該一點不會陌生!不過,舊一代的香港人,幾乎從未沾過三文魚的鮮味!皆因這些千里迢迢來自他鄉的鮮魚,在這十數年間才在香港大規模登陸!
  三文魚得到人類的寵愛,卻是最驚恐的噩耗!目前,三文魚是這個世界上被人類進食最多的魚類,每100條人類食用的魚當中,大約 有11條是三文魚。在歐美國家,市場上出售的魚類以三文魚為主,而日本以三文魚為主要原料的刺身,近年在東亞各國也逐漸流行起來,成為一種席捲全球的飲食 文化。為了滿足全球對三文魚的需求,三文魚充滿傳奇的一生從此被改寫了。


三文魚的傳奇:
 三文魚一生穿梭於鹹淡水之間,於淡水的溪澗出生,在自由浩瀚的海洋成長。當牠們成長至繁殖期準備交配時,就會不辭勞苦地從深海游向陸地的淡水河流,在淡水 河中逆流而上,溯游和騰躍的過程是每一條三文魚必經之路。當牠們游到河流上游的高冷地區時,便會交配和產卵,繼而死亡。當數以億計的卵孵出幼魚時,這些 小鮭魚(三文魚)會在湖泊或河流停留一年時間,以湖中的浮游微生物或植物為生。


   經過一年的生長期,三文魚便順流而下,游出深海,週而復始,形成深海鮭魚迴游的生命週期和循環生態。三文魚是一種有靈性的動物,萬里海疆遊歷之後,必定能 回到出生地產卵然後死亡,把大海的一部份營養帶回到陸地上,這種生物不但溝通了海洋和陸地。


 然而,隨著人類不斷大興土木,商業捕漁以致氣候劇變等人為因素,令許多原本適合三文魚溯游而上的河道受到污染,被改道,甚至消失。另外,水 壩的興 建更成為三文魚的墳墓。例如:在哥倫比亞河和蛇河河谷區內,就有95%幼小的鮭魚被水壩的渦輪打死;當中8個水庫內的小鮭魚更因無法適應陌生環境而死亡。 就算能於逆轉的生態環境下苟延殘喘,這些在海洋中成長的鮭魚,其中有百分之八十會被人們補獲,成為桌上的佳餚。

目前,北美野生 三 文魚的數量幾乎接近瀕危,三文魚的整個生命週期中,從孵化、成長、進入大海和最後的回游,每個環節的自然條件都在惡化,每個環節都受到人類的圍追捕殺。世 界自然保護基金會於2001年5月30日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指出,整個大西洋海域的野生大西洋三文魚數量在30內下降了80%以上;在歐洲和北美地區的 309條河流裏,三文魚種已經絕跡。目前約90%的大西洋三文魚群只能在挪威、冰島、愛爾蘭和英國的蘇格蘭這幾個地方生活。

不少種類的野生三文魚正瀕臨絕種,亦令依賴牠們而活的生物面臨糧食短缺的危機……


人工飼養三文魚:
既然野生三文魚危在旦夕,我們滿桌的三文魚刺身是從何而來?

其實,我們現時進食的三文魚,絕大部分都是人工飼養的!

 人工飼養的三文魚多以注射激素,或將從其他動物,如小牛身上提取的生長激素放入飼料中,加快其生長速度。因為生長環境改變,飼養的三文魚肉色多是灰色, 大家見到粉橙色的三文魚只是靠化學顏料來增加色素,增加賣相。二零零二年北京曾發出食品安全警示,一批來自北歐、澳洲等地的三文魚中,對李斯特菌呈陽性反 應,顯示生食三文魚存在一定危險。

 另外,因為三文魚本身是食肉動物,其飼料也由其他魚類制成,如鯖魚等海魚,一公斤人工飼養的三文魚就需要至少三公斤的魚制飼料,大量需求三文魚亦同時加 劇對商業捕魚的需求,加劇對海洋生態的耗損。三文魚養殖場所排出的污染物,如魚類的糞便、細菌、抗生素等化學成分,會污染沿岸及海洋生態。一旦飼養場的三 文魚逃出魚場,與野生三文魚交配繁殖,對野生三文魚亦造成不可彌補的破壞。

 

The primary use of synthetic astaxanthin today is as an animal feed additive to impart coloration, including farm-raised salmon and egg yolks.[16] Synthetic carotenoid pigments colored yellow, red or orange represent about 15–25% of the cost of production of commercial salmon feed.[29]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c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